第一章 大器早成的少共国际师政委——萧华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卜松林李向平 本章:第一章 大器早成的少共国际师政委——萧华

    少共国际师解散了

    提起长征,稍微年长的人没有不知道《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史诗般作品的。这部作品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万里长征波澜壮阔的画卷,以凝重的笔触勾勒出了红军战士百折不挠的英雄群像,以炽热的激情赞颂了毛泽东的正确路线。然而提起组歌的作者萧华将军在长征中的传奇经历,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早在中央根据地时期,年轻的萧华就以其少年有为、多才多艺闻名全军。

    13岁时,他即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16岁时,已是红一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长;红军开始长征时,18岁的萧华担任少共国际师的政委已一年有余了。

    一天傍晚,刚刚卸下行装的萧华正和战士们围坐在一起开篝火晚会,人群中不时爆发出欢快的笑声。这是萧华一贯的作风,无论战斗多么激烈,环境多么艰苦,他总是表现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不失时机地调动战士们的战斗热情,鼓励大家去战胜困难,迎接胜利。这时,一个战士叫了一声:“欢迎政委来一个兴国山歌好不好!”萧华也不客气,在战士们的喝彩声中,一声“哎呀嘞”把晚会推向了高潮。

    晚会正进行间,萧华忽然听到一阵“得得得”的马蹄声,为了不影响同志们的娱乐,他悄然从人群中退出,迎着马蹄声走了过去。来者是军委的骑兵通信员。

    “报告萧政委,周副主席请你去谈话。”通信员翻身下马先敬礼然后报告说。

    “周副主席找我谈话?”萧华一下子感到十分突然。

    “是的,他请你快去!”通信员追加了一句,然后没等回话就飞驰而去。

    萧华预感到一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发生,否则周副主席不会这么着急找自己谈话。可当他匆匆忙忙来到中央首长的驻地时,又感到十分纳闷,因为他发现周恩来一脸轻松、愉快的神色。“这是怎么回事?”萧华自问。

    “哟,小华子来了,请坐!”看到萧华,周恩来亲切地叫着他的小名,给他让坐。这一路上,萧华见惯了周副主席凝重、深沉的神色,看到他这么开心,心里想一定是喜事,莫非是在遵义开会……

    “萧华同志,找你来有两件事。”周恩来突然又严肃了起来,他接着说:

    “你可能已经知道中央最近在遵义开了一个会。第一件事就是我要向你通报一下这次会议的精神。”萧华听了周恩来的介绍,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长征初期“大搬家”所遭受的巨大挫折,使他早就对左倾的一套产生了怀疑,早就盼望着毛泽东重新出来领导和指挥红军了。直到30年后他在杭州养病期间写《长征组歌》时,回顾当时的情景还十分激动地写道:“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如果说遵义会议的消息令萧华感到振奋的话,那么另一个消息则使他感到吃惊:少共国际师面临着解散的命运。

    周恩来说道:“虽说目前毛泽东回到了领导岗位,但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使部队更加精干,便于作战指挥,军委决定对全军进行整编。”对于中央军委的这一英明之举,萧华当然是拥护的,他毕竟是师一级的指挥员,能够站到全局的高度看问题。但当听到周恩来下面的话时,他在感情上还是一下子转不过弯来:

    “中央军委决定,少共国际师和红一军团主力合编,继续执行北上抗日的任务。任命你为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有什么意见吗?”萧华一时语塞,不知说什么才好。

    周恩来充分肯定了少共国际师一年半来的战斗业绩,指出它作为红军中最年轻的一支部队,经过同敌人的反复较量,经过残酷的战争考验,广大指战员已经锻炼成为我军的一批骨干力量。中央军委对少共国际师的工作是满意的。希望萧华回去后认真做好广大指战员的思想工作,确保整编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时的萧华已恢复了常态,他坚定地点点头,明确表示:“请军委放心,我们坚决拥护军委的决策。我回去后,将立即开展整编的前期准备工作。请一军团首长做好准备,尽快将少共国际师纳编。”回师部的路上,萧华依然心潮澎湃。广昌集训、团村战斗、大脑寨战斗、驿前战斗、石城保卫战……少共国际师的战斗历程像过电影似地在他的脑海里闪现。正在这时,一阵雄壮的歌声打断了他的回忆。“我们就是少共国际师,今日在宁都正式宣誓。整装待发要出征,粉碎敌人‘围剿’莫延迟。我们都是青少年,愿把热血染红旗。”这是萧华在少共国际师成立大会上讲话时的结束语,后来谱了曲,叫《少共国际师师歌》。

    少共国际师是一支典型的“娃娃”部队,战士的平均年龄只有18岁左右,还有不少十四五岁的红小鬼,很多战士还没有枪高。这些战士在家时大都还需要父母照料的该子,初到部队,训练上课哇哇叫,训练回来四处跑。组织纪律、革命理想、军人知识,包括起码的生活知识都要从头抓起,政治训练和思想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到少共国际师上任前,萧华曾担心自己太年轻,怕挑不起这么重的担子会有负于党的重托。当时周恩来听了他的顾虑朗声笑道:“正因为你年轻,才叫你去嘛。年轻的干部带年轻的兵,这样,部队更有朝气。只要认真学习,经过斗争的磨练,就会逐步走向成熟。”实践证明了周恩来的预言,萧华和少共国际师一起在战火中蓬勃成长。

    娃娃兵有娃娃兵的特点,打仗也不例外。大脑寨战斗时,战士们在战壕里摆了不少水缸,除了装喝的水外,其余的缸装的是石灰水、木炭粉水、红石粉水。在和敌人进行白刃格斗时,两个青少年战士对一个敌人,一个人用娃娃玩的水枪对准敌人的脸部将这些有刺激性的水突然射去,当敌人一眨眼时,刺刀已捅进了他的腹部,弄得敌人晕头转向,不知怎么一回事就丧了命。

    当萧华回到师里传达遵义会议精神和整编命令时,同志们也是既高兴又难受。高兴的是毛泽东重新回到了红军的领导岗位,难受的是一起浴血奋战、甘苦与共的战友马上就要分手了,不由得两眼湿润,有的竟抱头大哭起来。

    萧华情绪激昂地对大家说道:“今天,我们英雄的少共国际师,已经胜利地结束了它的光荣战斗历程。我们全师的同志也将分赴不同的战斗岗位。但请大家相信,少共国际师的业绩将彪炳千秋,她的精神也必将为亿万青年继承和发扬,从而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组织部长吹起了冲锋号

    从少共国际师解散到1935年7月两河口会议,萧华任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这半年中,在机关的队列里很少看见他。他总是受命担任最艰巨的任务,跟随先头部队,披荆斩棘,抢关夺隘,为长征中的红军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

    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时,萧华奉命带1个工作团,随先遣部队进行部队政治工作和沿途群众工作,萧华充分运用党的民族政策,对彝民进行耐心说服。

    他对彝民首领小叶丹的四叔说:红军是替受压迫的穷人打天下的,到这里来并不打扰彝族同胞,只是借路北上。根据彝族人十分重义气的特点,萧华又告诉他,红军刘司令员亲率大批人马北征,路过此地,愿与彝民首领结为兄弟。萧华还送了一支手枪和几支步枪给他们以表示诚意。由于萧华出色的工作,使得先遣队刘伯承司令员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为红军安全通过彝区,顺利北上,打开了通道。

    先遣队昼夜兼程,于1935年5月24日到达大渡河边。这是红军长征以来遇到的最湍急的河流。蒋介石已发誓要让红军在这里成为石达开第二。

    当萧华和先遣队的首长赶到安顺场渡口时,红一团已消灭了两个连的守敌,并且已找到了十几位船工和一位老艄公,但这些人顾虑重重。

    老艄公指着对岸敌人不断扫射的机枪说:“这枪子儿可没长眼睛。我们都是穷苦人,一家老小都指望着这把桨吃饭呢。要是中了枪子儿可怎么办?”

    萧华并没有直接回答老艄公提出的问题,而是先亲切地询问了他们家中的情况,然后才说:“你们的苦日子都是国民党反动派造成的,他们专门欺压我们穷人。只有消灭他们,穷人才会有好日子过。河对岸的敌人看起来很凶,但是有我们红军在,你们尽管放心。”接着,萧华又让管理员给他们每人发了十几块光洋。

    船工被萧华的言行所感动,纷纷挽起裤脚就要上船。萧华拦住大家说:“别着急,咱们先吃饭,吃饱了肚子好划船。”

    强渡开始了,萧华和先遣队的刘伯承司令员、聂荣臻政委一起站在岸边观察着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军号声声,枪声阵阵,17名勇士在火力掩护下飞速向对岸划去。

    突然,一排子弹打在司号员脚下,小家伙一惊,号声停了。

    “号为什么停了?继续吹冲锋号!”刘伯承叫道。

    萧华几步跨到小司号员身边,拿过号来甩了两下,就挺起胸膛吹了起来。

    紧接着,各连司号员也吹了起来。在一片激越昂扬的号声中,在红军迫击炮和轻重机枪的火力支援下,十七勇士飞身下船,冲上岸去,打垮了敌人,占领了滩头阵地,控制了渡口。

    追兵将近,仅靠几只小船是难以在几天内渡过几万红军的。毛泽东决定兵分两路,溯河北上,夺取沪定桥。萧华随过河的右纵队行动。

    右纵队行至铁丝沟时,遇到了敌人顽强的阻击。

    听到前面激烈的枪声,萧华和前卫团的领导急忙向前赶去,原来前边是一座陡峭的石壁,正中有一道裂缝,像是用巨斧劈开。崎岖的小道正巧从这个石缝下穿过。

    “好险啊!”萧华暗暗思忖。他看到突击连几次强攻都未得手,并且伤亡较大时,就开始仔细观察地形。

    “有了,”他指着石壁对突击连连长说:“加强火力掩护,只要冲到石壁下死角,就可以搭起人梯,爬上去消灭敌人。”在几挺机枪的掩护下,萧华一跃而起。“共产党员们,跟我上!”突然,一颗手榴弹落到离萧华不远的地方,“哧哧”地冒着白烟。警卫员吴宗汉猛跑过来把萧华推倒,“轰”地一声,手榴弹爆炸了,碎石土块溅在他们身上,所幸都没有受伤。萧华翻身跃起,又带头冲上前去。

    铁丝沟守敌终于不敌智勇双全的红军战士,右纵队越过铁丝沟,直向沪定城扑去。

    奇怪,藏族土司要留下一个红军战士

    由于张国焘的不断阻挠,致使红军在毛儿盖地区滞留1个月之久,粮食供应日趋紧张。经过毛儿盖会议激烈的辩论斗争,张国焘才被迫同意北上。

    北上方针一经确定,作为前卫部队的红二师就开始在当地筹粮,准备过草地。

    在藏区筹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虽说没有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但由于语言不通,藏族土司对我们的政策不了解,经常派出骑兵对红军的筹粮小分队进行袭扰。被袭击的红军战士,有的牺牲了,有的被砍断了四肢,惨不忍睹。同志们急红了眼睛,纷纷要求收拾这些土司武装,为牺牲的筹粮队员报仇。

    时任红二师政委的萧华心里同样十分愤慨,但他毕竟是政策观念和全局观念都极强的人,他首先镇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心平气和地对大家说:

    “同志们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我何尝不急呢?但是不要忘记,我们的主要敌人是国民党反动派,我们最急迫的任务是通过大草地,北上去抗日。藏族老百姓,也受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欺压,我们应该尽力去做好团结说服工作,争取他们的支持帮助。对土司头人,我们也要具体分析和对待,争取大多数。”经萧华同志一说,大家激愤的情绪才慢慢平息下来。

    红军的忍让似乎成了软弱的证明,土司武装益发猖狂起来。第二天,又一支筹粮小分队遭到了袭击,7名战士被杀害,青年干事周书良被抓走,下落不明。

    萧华正苦于无救人良策,附近寺院的一个喇嘛送信来了。萧华急忙找来通司进行翻译。原来这是一封最后通牒,说是要红军部队立即撤走,否则要出动骑兵与红军作战。

    萧华忍俊不禁,对着喇嘛朗声笑道:“国民党几十万大军都奈何不了我们,你们儿匹马,几条枪能把我们怎么样呢?”说完这句带调侃意味的话,萧华的神色又端庄起来:“我们和藏族同胞是兄弟,不是仇敌,我们的共同敌人是国民党反动派,只有打败他们,藏族同胞才能得到平等、自由和解放。因此,我们不和你们打仗,只是借你们的宝地过路。希望得到你们的支持和帮助。”接着,萧华又追问起了周书良的下落。喇嘛作了肯定的答复:“我们那里是有一个年轻人。土司要留他在我们那里做事,可他死活不肯,整天不吃不喝。希望你们能劝他留下来,否则他的性命就难保了。”萧华在屋里踱来踱去,反复考虑。党的民族政策不允许与土司发生正面冲突,因此硬抢是不行的,并且土司已打定主意让周书良留下来,其他方法恐怕也一时难以奏效,再说眼下部队筹粮正困难,倒不如……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他向师里几位领导建议说:“事已至此,我看不如劝说周书良留下来,作为革命的种子。同时也可以通过他做一做土司的工作,卖一些粮食给我们。”大家都点头称是。然后萧华对喇嘛说道:“请你转告土司,我们同意做工作让周书良留下来,但是必须让他回来见见面。另外,希望土司卖给我们一些粮食,随后我们部队就开走。”喇嘛连连答应着走了。

    周书良终于回来了。他一见到自己的同志,就像孩子见了娘,一头扎到萧华怀里,放声大哭起来。他已经知道了组织上的决定。萧华轻轻拍打着周书良的后背,半天没有说话。等到他的哭声小了,才一边抚慰一边向他解释这样决定的理由。

    周书良一字一顿地回答说:“首长,为了红军,为了党的事业,我服从组织的决定。”“红军走后,你面前的困难一定很多。但不论怎样,你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希望你成为一颗红色的种子,在这里扎根、开花。革命胜利了,我们会来接你的。”萧华紧紧握住周书良的双手,深情他说。

    周书良连连点头,向萧华和同志们行了一个军礼。转过身去,同喇嘛一块走了,渐渐地消失在雾蔼之中。

    谁照顾谁?

    事情还得从二渡赤水说起。这一天,红一军团保卫局罗瑞卿局长来到正在谈论昨天所遇险境的几个小伙子跟前,对吴宗汉说:“小鬼,决定调你去军团组织部长萧华同志身边,做他的警卫员。”到了宿营地,吴宗汉前往萧华的住处报到。一进门,他就“报告——”,他看见板凳上坐着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的青年,不由得一愣,后面的“首长”二字就让他给吞回去了。英俊的萧华一下子哈哈大笑起来:“好嘛,又来了一个兴国老俵。你跟我在一起不要怕,我没什么好照顾的,只是要照顾好你自己。我走路快,你不要掉队就行了。”从此,两人的命运就联系到了一起。虽然,吴宗汉已记住了萧华的话,但他心想,我这么壮实的小伙子,怎么会掉队呢?经过雪山草地中艰难困苦的考验,吴宗汉不得不佩服:还是萧华厉害!

    翻越夹金山时,吴宗汉觉得头晕腿软,想坐下来喘口气。萧华一把拽起他来,边拉着走边鼓励他:“再加把劲,就到山顶了,千万不能坐下。”吴宗汉咬紧牙关,吃力地跟了上去。萧华又组织人向大家宣传:无论如何不能坐下来休息,这个时候谁要停步坐下,就会再也站不起来。战士们听了,就强帮弱,大帮小,手拉手,臂挽臂,挤尽全力向顶峰攀登。

    过草地则,吴宗汉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

    草地的天气瞬息万变,时而烈日当空,时而狂风暴雨,时而冰雹骤下,时而漫天飞雪。夜晚的严寒,更使人难耐。萧华和吴宗汉的衣物和口粮,都在过雪山时连同乘马跌进深谷,只有一件雨衣和一件单上衣带在吴宗汉身上没有丢。到了夜晚,吴宗汉拿出来给萧华穿,萧华看到小吴冻得嘴唇发青,浑身发抖,便接过衣服给小吴披上。小吴着急他说:“这是你的衣服,天这么冷,你穿得那么单薄怎么能行?”萧华笑笑说:“什么你的我的,看你冻成那个样子,你身体不好,赶快穿上吧!”进入草地的头三天,萧华和吴宗汉每天只吃两顿饭,青稞麦加野菜汤。

    后来,看到只有两三斤青稞麦了,萧华就对小吴说:“这点粮食还得吃好几天呢,留着你一个人掌握着吃吧,以后不要做我的饭了。”小吴问:“你怎么办?”萧华说:“我可以到司令部的同志那里‘打游击’嘛!”他哪里是“打游击”呀,他是和缺粮的同志一道挖野菜吃!

    第六天,吴宗汉支持不住了,早上醒来时头晕眼花,四肢无力。他坐在地上揉着肿得发亮的双腿,拄着树枝挣扎着站了起来。萧华见状赶紧过来将他扶住。此时正巧罗局长路过,看到吴宗汉的这个样子,说道:“小吴怎么啦,身体不行了吧?!现在看来,你不仅照顾不了首长,倒要首长照顾你啦。为了减轻你的负担,调你回保卫队吧!”吴宗汉听了十分难过,一种没有完成任务的愧疚感涌上心头,眼泪扑籁籁掉了下来。萧华急忙安慰道:“老俵,去吧!我们还会经常见面的嘛!否则,你的身体这样差,还要天天为我做事,怕真的要留在草地里了。”

    在长征这样前所未有的千难万险中,萧华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和饥寒疲劳,总是活跃在战斗的第一线,活跃在行军的队列里和宿营的簧火旁,随时了解部队的情况,关心部属的疾苦,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首长,他在红军官兵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如果您喜欢,请把《历史的惊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方便以后阅读历史的惊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第一章 大器早成的少共国际师政委——萧华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历史的惊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第一章 大器早成的少共国际师政委——萧华并对历史的惊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