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比金子还要宝贵”
遵义城内,北风飕飕地吹着,吹在刚进城的红军战士身上,冻得他们直跺脚。
“连长,这家门开着!”一个战士报告。
“走,进去看看!”连长说着,带着几个战士跨进了门。屋内一片狼藉,房子的主人早就逃走了。
“房子很气派,家具摆设十分考究,决不是平民百姓住的地方。”连长想,于是下令:“一排、二排在这里休息!”战士们放下背包,倒下就睡了。
“这鬼天气,这么冷,睡也睡不着。”战士们嘟嚷起来。“找点柴禾取取暖怎么样?”一个战士建议。
几个战士起身在房前屋后找了一圈,没有找到取暖的东西。一个战士打开了柜子,发现里面全是书。咦,书不是可以烧吗?他抱出一大捆,招呼同伴。
书被点着了,冒着青烟和火苗,一会儿就化作灰尘。大家把书撕开,投入火堆,火苗窜起几尺高,散发出大量的热量。堂屋里四壁通红,火光闪闪。
战士们围在火堆旁,欢呼着。他们僵直的关节开始舒展了。
“再抱些书来!”两个战士刚要起身,突然从背后传来一声吼:“不准烧书!”
大家回头一看,门口站着一个老人,头戴一顶八角帽,身穿一件二马襟皮袄,脸色严峻,目光炯炯。
“报告首长,天气冷,我们用它取取暖。”一个战士说。
老人叹了一口气说:“烧书取暖,把书籍当作柴禾用,可惜啊可惜!”过了一会儿,他又问大家:“你们知道书的价值吗?”大家低着头。
“它比金子还要宝贵呀!”老人大声说道。
战士们惊讶地抬起了头,直咋舌。
一个战士突然插了一句:“这些书,都是老古董,留下来有什么用?”
“怎么没有用?”说着,老人从地上捡起了一本书,“我们红军行军打仗,哪里有山,哪里有水,山有多高,水有多深;哪里有路,哪里有桥,路有多长,桥有多宽;哪里有村庄,有人家……这些不正是书本上告诉我们的吗?如果没有书,我们怎能过湘江、渡乌江、占遵义呢?”
战士们连连点头。
“书,就是知识。有了知识,我们才能打胜仗。将来胜利了搞建设,也离不开书啊!”停了一会,老人说:“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吧!”一听到讲故事,大家的心情放松了。他们紧紧围着老人坐下。
“你们知道楚汉相争的事吗?”“刘邦打败了项羽,图书立了不少功劳哩!”战士们惊奇极了,他们只知道韩信将兵、鸿门宴等,从没听说图书与楚汉相争有关。
老人望着大家惊奇的样子,讲了起来:
“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刘邦先夺取了秦朝都城咸阳。他手下的将领都争着去抢秦朝的金银财宝,唯独萧何一人专门搜集秦朝的图书,把它视为珍宝,收藏起来。
“刘邦被封为汉王后,拜萧何为丞相。他利用秦朝的图书资料知道了全国各地的军事要塞、户口多少,地方强弱、民众疾苦,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之后,又依靠这些图书资料,辅助刘邦治理天下。
“而项羽打进咸阳后,火焚咸阳,3月不绝,把规模宏大的阿房官及各种书籍烧得精光,结果四面楚歌,演出了的悲剧,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最后老人说:“我们要学习萧相国,爱护图书。不要仿效楚霸王,火烧阿房宫。遵义是文化古城,藏书十分丰富,有许多十分珍贵的图书,我们一定要爱护它,保存好。这是学习知识、发展教育的本钱,怎么能付之一炬,烧火取暖呢?”
“首长,我们知道错了,烧书不应该。”战士们纷纷说。
“那好,赶快把书收起来,放好!”大家一齐动手,把剩下的书放回了原处。
这时候,连长来了。
“啊呀,徐老,您来了!”连长连忙向老人敬礼。然后向大家介绍:“这是我们红军的教育家、中华苏维埃人民教育委员会副委员长徐特立同志,他是毛泽东同志的老师。”
回到红军总部后,徐特立立即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把遵义城图书馆、学校的藏书以及主人不在的各家的藏书都封存起来。
下一步必须找一个可靠的人,把这些图书集中起来保管才能做到万无一失呀!
“红军之友社”的余选华向徐老推荐了遵义教育界的赵廼康先生。他说:“赵先生古诗文的造诣很深,独自完成了《续遵义府志》,长期从事教学,从未涉足官场。”
“好,就委托他保存图书。”徐老拍板了。
余选华忙说:“我去叫他来。”“不,我去拜访他。”赵廼康先生见红军老人徐特立亲自登门拜访,十分惊奇,急忙说:“不敢当,不敢当!”彼此寒暄问好后,两人一见如故,彼此详细交谈了遵义地区的文化教育情况和风土人情。
徐老向赵先生建议说:“遵义的书多,有的书很珍贵,像郑珍、莫友芝先生编的《遵义府志》,黎纯斋先生编的《古逸丛书》,有的书世上很少见到。希望先生都收集起来,妥为保存。”
赵先生连忙说:“诚蒙徐老信任,老夫一定尽力。不过,我家地方小,又潮湿,都收来恐怕放不下。”“我家旁边的文庙,里面宽敞,离我家又近,便于照料。”
“好,就照先生的意思办。”遵义的图书就是这样被保存了下来。
“看后背”学文化
扎西会议后,红军乘敌军兵力集中在川南而黔北空虚之际,掉头转向贵州,回师攻占遵义。
部队从扎西出发后,一路上没有平坦大道,尽是崎岖山路、羊肠小道,队伍只能成一路纵队前进。
张闻天站在山坡上,战士一个又一个从他跟前穿过。这些战士穿着破旧的军装,戴着钉有红星的八角帽,穿着草鞋,扛着枪,背着背包和粮食。他们精神饱满,士气高昂。
“多好的战士啊!”望着一个个远去战士的身影,张闻天十分感慨地说。
他们是战争胜利的决定力量、革命的种子,将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张闻天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
在一个名叫“鸡鸣三省”的地方(现为云南威信县水田寨乡),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分工,决定他代替博古(秦邦宪)负总的责任。这副担子该有多重啊!
张闻天有自知之明,他深知自己不会指挥打仗。要论行军打仗,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等都是身经百仗的战将。但是搞宣传、讲理论、教文化,他又是内行。
“必须设法提高红军的政治文化水平。”张闻天想。
他想起过去有的团长、师长没有文化,不会写作战文书,不会写战斗简报,下命令只能由通讯员传达,后来办了红军大学,这些人有了文化,军事指挥能力也提高了。
可是营以下干部还有不少人是文盲,战士中文盲更多。现在形势紧张,坐下来学文化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允许的,行军中能不能学文化呢?
张闻天皱着眉头深思着。战士一个接一个地从他眼皮底下走过。每个战士之间相距1米左右,后面的战士双眼紧盯着前面战士的背。
如果在前面战士后背上挂一块布,上面写着字,后面的战士不是可以一面走路,一面识字学文化了吗?
张闻天叫住了这个团的政委,对他说:“现在道路狭窄,战士走路腿脚很辛苦,但脑子闲着,能不能一面行军一面学文化?”“一面行军一面学文化?”团政委睁大眼睛,怎么也不明白。
“就是采取‘看后背’学文化的方式,在战士后背……”“这个办法好!”团政委连连点头。
“要求大家每天识5个到10个字,可以先从每个人的姓名开始,然后再学认中央制定的标语、口号、纪律等,这样既认了字,又学习了政治常识。”第二天,这个部队开始了人类文明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学文化的方式。很快,这个方法又传到另一个团……
“红?军?是——”小李一边走,一边眼睛盯住班长背后挂的那块白布上写的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着。
第四个字是什么字呀?他眨了眨眼睛,想了想。咦!刚才休息时,还专门讲过这个字,怎么就想不起来了呢?
他拍了拍脑袋,还是没有想出来,真急死人!好了,只好问别人了。
“班长,第四个字怎么读呀?”小李朝前问。班长前面挂的布上写的字与他背后的字是一样的。可是班长也读不下去。
突然小李的背后传来声音:“第四个字是‘窮’”“什么?小马。”小李没有听清。
“窮人的‘窮’,就是没有地、没有牛、没有钱,一个人光着身子活在天底下。”小马大声说。“对,是这个读法。”小李高兴起来。“怎么这样难写啊?”“多看、多读、多写就记住了。”小李开始重新读:“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停了一会,他又读了一遍,再读了一遍。然后自言自语地说:“是啊,红军就是穷人的队伍嘛,它打土豪分土地,维护群众的利益……”“小李,你已经认识多少字了?有一麻袋了吧!”后面的战友大声地问道。
他连忙说:“不多不多,100多个——,108个。”“哎哟,不得了啊!你已成了大官,能够统领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了。”“嘿嘿!”小李得意地笑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行军途中<u>htt<a href="p://w" target="_blank">p://w</a>ww?99lib.net</u>居然识了不少字。
“同志们学文化的积极性怎么样?”张闻天问身边的军委纵队的同志。
“非常高,许多战士摘掉了文盲帽子。这个真应该归功于‘看后背’学文化的方法。”一个干部说。
“中央提出的口号,大家不仅记住了,而且很多人能写出来。”另一个干部说。
他说的口号,是指1935年2月16日向部队传达的关于长征的口号、这就是:
我们必须准备走大路,也必须准备走小路。
我们必须准备走直路,也必须准备走弯路。
我们决不能损坏财物,因为我们还可能回来。
“好,太好了。”张闻天连连称赞,然后说:“学文化要做到四会——会认、会讲、会写、会用。还要与学政治、学军事结合起来,这样就会事半功倍。”说到这里,张闻天突然问道:“听说你们那里,每人口袋里还装了一支小木棍,用它来学文化,有没有这回事?”“有。有一根小木棍,在行军、宿营时,可以随时拿出来,在地上划一划,学习文化。”“好,这也是学文化的一种办法,应该推广到各军团去。应该使咱们的军队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军队。”张闻天说。
后来,“看后背”学文化和口袋里别着一支“笔”成了中央红军的标志之一,内行的人根据它就能判断是不是中央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