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是我们这代人唯一正确的选择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叶教慎 本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是我们这代人唯一正确的选择

    要想解决这三方面的问题,您看什么办法最好?

    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大国,发展极不平衡,小农经济影响十分广泛深厚,封建文化传统悠久,再加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长期的巨大影响,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要克服极其严重的精神的、物质的和制度的种种困难和阻碍。有人说腐败问题、“三农”问题、环保问题、贫富差距问题,都是改革开放造成的,我说不是。这些问题不是推进改革开放造成的,而是改革开放还未完全到位造成的。具体说来,是在旧意识支持下旧的体制顽强地不肯自动退出历史舞台造成的,是新的体制还未建成、还不完善的结果。在我国还残留计划经济体制的种种权力,而企业和许多社会活动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必然发生“权钱交易”的腐败情况。这种体制性腐败是根本性腐败,解决它必须进行有效的政治体制改革。至于“三农”问题,本质上是几千年的小农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即工业化的要求了,必须实行农业生产方式的体制改革。所以,要想根本解决国家的财政高收入掩盖了人民群众的低收入问题、城市的繁荣掩盖了广大农村的落后问题和一些人的富裕掩盖了另外一些人的贫困问题,只有依靠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只有加速改革,深化改革,从而加速发展,全面发展,许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您真的相信改革开放能够解决问题?您确信那些问题“不是推进改革开放造成的,而是改革开放还未完全到位造成的”?您确信“体制改革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和巨大动力”?为什么您那样执著地相信:“体制改一改,经济升一升,不竭地推进中国‘和平崛起’”?

    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依据的。我们至多可以批评斯大林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或者是过早地结束过渡时期,超越阶段地实行了计划经济,而不能指责他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扭曲了社会主义。“斯大林模式”的计划经济至少向我们提供了三大基本事实:

    一、在国际资本主义包围和封锁下,20世纪2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迅速恢复,特别是30年代苏联经济高速发展,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被当时世界公认为“经济奇迹”。并且其国力增强,使原来落后的资本主义沙俄,一跃而成为世界强国。

    二、经受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酷考验,社会主义苏联成为埋葬法西斯帝国主义的主力军,对人类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恢复和发展也是最有效的。在一片战争废墟上自力更生地恢复了工农业生产,第一个新五年计划到1950年提前完成,工业总产值比战前的1940年增长73%,农业生产也恢复到战前水平。

    2亿人民迅速得以温饱,并向小康水平前进。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使社会主义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威望达到了顶峰。

    当时,几乎没有人怀疑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在我国,革命胜利后唯一可借鉴的范例是苏联,很自然地向苏联学习,并在其帮助下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巨大成就,也证明了计划经济是十分有效的。在我国,计划经济在上一世纪60年代以前曾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这是历史事实,我们必须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从这个历史事实出发分析问题。

    计划经济走向自我否定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几十年计划经济的成就,使得“斯大林模式”变成不可改变、不可逾越的社会主义基本属性。

    稍越雷池一步,就会被作为阶级斗争新动向,轻则批判,重则政治迫害。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仍然坚持“斯大林模式”,那就不再是当年生机勃勃的“斯大林模式”了,而是僵化的“斯大林模式”了。许多问题,许多矛盾,早在经济发展初期,也就是温饱型阶段,已经存在,有所暴露,但还不突出。当时的计划经济还是利大于弊。但是在通向小康型、富裕型阶段,在新的科技革命大潮中,计划经济的那些矛盾及其造成的弊病就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了。计划经济的这些矛盾是内在的,是与它的基本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是不可克服的。要使社会主义经济达到小康、富裕阶段,最后超越资本主义,必须扬弃计划经济体制。

    这就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检验和理论研究的结论。

    问题是,扬弃计划经济是不是违反马克思主义?违反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在我看来有两条,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是实事求是。既然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实践越来越证明计划经济不再适应已经变化了的世界,再也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再也不能为人民从温饱走向小康、富裕提供足够的保证;那么,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还不能及时果断地扬弃它呢?

    为什么“及时果断地扬弃”计划经济就意味着我们一定要“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呢?

    其实,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六大,从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到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市场经济问题上,一直就有争论。问题是明摆着的,计划经济在战争时期可以,战后经济恢复时期可以,那时人们要求很低,只要吃饱穿暖。计划经济能把有限的资源进行集中分配,以满足人民起码生存要求,是有效的。刚解放时,当时人均才1美元,现在是什么情况?现在是人均2000美元。人们的需求千变万化,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快速增长,越来越难以满足,你怎么可能再搞计划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才1亿美元投入,投什么项目都是需要的,计划很容易做,现在是上万亿美元投入,成千上万项目,谁有本事能正确地计划?

    规律性的东西往往要通过现象的不断往复才能更明确地被人们认知。

    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当我们发觉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实践越来越证明计划经济已经不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世界,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不能为人民从温饱走向小康、富裕提供足够的保证,我们就不得不及时果断地扬弃它。邓小平讲“不改革死路一条”是科学的结论,是充分反映党心民意的结论。

    有人问,难道我们就不可以建立充分反映市场需求和价值规律的计划经济吗?姑不论这在技术上是无法做到的,如果真的这么做了,那这个计划经济不就等同于市场经济了吗?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直接运用市场经济机制而多此一举呢?!还有人问,难道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能够万古长存吗?到了共产主义还不会消灭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吗?我想这个问题还是留给我们十几代、几十代以后的子孙们去回答吧。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比我们更聪明、更有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时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得出更好的结论来。用不着我们现在越俎代庖,瞎操心。一代人管一代人的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无论如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是我们这代人唯一正确的选择。

    有人说计划经济是从马克思那里来的,马克思所主张的就是:“工业生产将不是由相互竞争的厂主来领导,而是由整个社会按照确定的计划和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来领导”。“生产资料的全国性的集中将成为由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基础,这些生产者将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计划自觉地从事社会劳动。”

    正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苏俄曾经实行“战时共产主义”,企图一步实现共产主义。但是,实践给予了无情的回答。列宁作为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及时地从实际出发,改行著名的“新经济政策”,拯救了刚刚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列宁当时搞教条主义,僵化地坚持按马克思、恩格斯的书本建设“共产主义”,那么社会主义也许早已夭折在摇篮里了。但是,我们也不要神化列宁。如果我们全面考察列宁的理论观点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显然“新经济政策”只是策略的转变,而不是对计划经济理论的修正或突破。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观点是完全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并且首先明确提出“商品经济”、“产品生产”和“计划经济”等概念。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甚至具体设想整个社会生产像一个托拉斯一样运作。就是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情况下,列宁也没有放弃计划经济。列宁关于计划经济的观点不仅一以贯之,而且具体组织实施。实施计划经济的计委、经委、专业管理局等,都是于列宁在世时创建起来的。

    但是,您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文中又特别说到“当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从生存型阶段达到了温饱型阶段之后,必须及时地用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来代替产品经济即计划经济——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合乎逻辑的结论”。

    这里有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应该如何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理论结论。马克思研究的正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商品生产,因此很自然得出了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同时必然也必须消灭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结论。马克思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生产和交换的实践,自然也不能苛求他在100年前就给我们把什么结论都准备得无一遗漏。如果不能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自己的实践,得出自己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结论,那还算什么马克思主义者呢?马克思主义还有什么前途?耐人寻味的是,首先对马克思主义消灭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结论进行修正的恰是“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的创始人——斯大林。他在逝世前写下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已经部分承认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必要性。他曾这样写道:“商品生产和商品流转,目前在我国,也像大约三十来年以前当列宁宣布必须以全力扩展商品流转时一样,仍是必要的东西。”在这里,斯大林不愧是马克思主义者。可惜斯大林开的头却没有继续探索下去。

    所以,我们说,如果马克思在世的话,他也会说计划经济不符合历史规律,他也会认为市场经济能够带来无穷的生产力。因为从实践到理论都已证明了,发展到高水平的生产力,当然是市场经济了。要搞现代化,就要搞市场经济,你就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农业、矿业,第二产业是加工业,第三产业是服务业。当第三产业成为主业的时候,当然是“白领”占多数了,脑力劳动者占多数了。市场经济要求科教兴国,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不断发展。第一产业一少,农民也就越来越少了。第二产业,也跟农民有关。以前是农民和地主的关系。地主剥削农民,这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农民起来造反、反抗、起义,改朝换代,但它不可能产生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社会。封建社会之所以那么长,就是因为旧的地主打倒了,又产生新的地主。资产阶级推翻了地主阶级政权,同时,通过野蛮的“圈地运动”和战争“解放黑奴”等,把农民赶出家园,使他们又变成了廉价的自由劳动力。当时一个企业廉价的劳动力多,生产力成本就低,企业就有竞争力,就发展。当时工业发展就靠廉价的自由劳动力。早期资本主义做了两件事,第一就是推翻封建王朝,消灭地主阶级;第二就是很残酷地消灭了农民阶级,完成了资本主义制度。许多地主转变为资本家,而全部农民变成了工人。3%~5%的原农民留下从事农业,但农业也是分工协作的社会大生产,他们本质上已不是农民而是农业工人。我们现在如果不深化改革,依靠市场经济体制把农民变成工人,怎么可能实现社会主义?恐怕连资本主义也搞不了,工业化都完成不了。<bdo>http://www?99lib?net</bdo>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国旋律》,方便以后阅读大国旋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是我们这代人唯一正确的选择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国旋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是我们这代人唯一正确的选择并对大国旋律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