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与叙述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戴维·洛奇 本章:展示与叙述

    “孩子,你太容易动情了。你一心一意扑到这位小姐身上,万一哪一天上帝要召她回去,恐怕你不会心甘情愿地放手吧。听着,相信我,作为一位基督徒,不可如此沉迷于世上的任何人或任何事。这样,无论上帝采用什么方式召其回去,他都会心于气和无怨无悔地俯首听命。”正在这时,有人匆匆闯入,通告亚当斯先生,他的小儿子落水而死。亚当斯沉默片刻,继而在屋子里捶胸顿足,痛失爱子。约瑟夫和牧师一样肝肠痛断,不过,他很快镇定下来,极力去安慰牧师。他用牧师平日里无论是私下还是公开场合训导他的话来宽慰他,因为牧师最痛恨的就是情欲二字,他总是开导大家用理智与天惠去占胜它们。然而,此时,这些话却一句也听不进去了。“孩子,孩子,”他说道,“别说些没用的了。换了别的孩子,或许还可以忍受得了。我那天真无邪的小家伙,我晚年的心肝和慰藉,可怜的小东西,刚刚步入人生就匆匆逝去。他是世上最可爱、最不淘气的孩子,从不惹我生气。就在今天早上,我还给他上了《生命的起源》的第一课。对,就是这本书。可是,小可怜儿,它现在对你已毫无用处了。他很有希望成为最大的学问家,成为宗教界的骄傲。这么小的年纪就具备这样的天赋和素质,我还是头一次见呢!”亚当斯太太一阵儿昏厥,等她从范妮怀中苏醒过来时,说道,“他还是最漂亮的孩子呢。”“可怜的小杰克,爸爸真的再也看不到你了吗?”牧师哭喊着。“是的,的确。”约瑟夫说道,“不过,他已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到时你们可以在那儿相见,而且,再也不会分开。”我敢保证,这些话牧师一点儿也没听进去,因为他只是一味地沉浸在悲痛之中,根本没有理会别的,眼泪扑簌簌地滴到胸口上。最后,他大喊一声,“宝贝儿,你究竟在哪儿?”说着,他又惊又喜地冲了出去,他看见了自己的孩子,尽管浑身上下湿漉漉的,还是活蹦乱跳地向他跑来。读者诸君,我真得希望你们能理解他。

    · 亨利·菲尔丁《约瑟夫·安德鲁斯》(一七四二)

    小说语言不断地在两种形式中交替变换,一是向我们展示发生的事情,一是向我们叙述发生的事情。纯粹的展示是直接引用人物的话语。人物的话语准确地反映事件,因为这里事件便是一种言语行为。纯粹的叙述是作者的概述。作者准确抽象的语言抹杀了人物和行为的个性特性。因此,一部纯粹用概述的方式写成的小说,是令人难以卒读的。不过,概述自有其独特的用途。比如,它可以加快叙述的速度,让读者匆匆跳过不感兴趣或太感兴趣的细节。对细节太感兴趣,必然会留恋不已,徘徊不前,从而分散对整体的注意力。这一点在亨利·菲尔丁的作品中是不难看出的。菲尔丁创作的时期,自由间接引语这种写作手法(详见第九节)尚未出现。这种手法的特点是将作者的语言和人物的语言融为一体。而在他的小说中,这两种语言之间的界限是泾渭分明的。

    亚伯拉罕·亚当斯牧师是一位仁慈慷慨,超凡脱俗的人,也是一个伟大的喜剧人物,可以说是英国小说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之一,因为他无时无刻不深陷矛盾之中。他心目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总有天壤之别。在他心中,人人都应跟他一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在现实中,却到处是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机会主义者。他说的与他做的也相去甚远。他所宣传的是基督徒的教义和苦行,他所实践的是人类的本能和天性。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强烈对比使他成为一个永恒的喜剧人物,一个令人同情的喜剧人物,因为即使他的判断是不大可靠的,他的内心也还是公正无私的。这种对比的写作手法是菲尔丁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中借鉴过来的,对此,菲尔丁也毫不掩饰。

    在上述摘录的这段文字中,亚当斯牧师在教训主人公约瑟夫,后者急不可待地要把阔别已久曾身陷险境的心上人范妮娶过来。亚当斯对这位年轻人进行了长时间的“布道”,告诫他要远离欲望,要相信上帝。他拿《旧约》中的亚伯拉罕为例。亚伯拉罕在上帝发出召唤时,情愿将自己的儿子以撒献给上帝。他的这番说教给一字不落地照录了下来,或“描述下来”。亚当斯总是宣称,他们应随时按照上帝的旨意,平静地作出牺牲。他的这些说法得到了残酷的考验。“正在这时,有人匆匆闯入,通告亚当斯先生,他的小儿子落水而死。”这是一种最典型的概述。“通告”一词在这句话里似乎很正式,冷冰冰的。而且,作者也没有言明“有人”究竟指的是谁。失去爱子的父亲悲恸欲绝,约瑟夫极力安慰,这些也都是用概述的方式写成的。然而,亚当斯不听约瑟夫的劝慰则是“展示性的”,或曰全文照录:“孩子,孩子,别说些没用的了。……”,从而突出他言行之间的强烈反差。

    菲尔丁在这里玩了一把危险的游戏。一方面,我们把这种矛盾看成是喜剧人物常见的特点;另一方面,孩子之死绝非可笑之事。亚伯拉罕·亚当斯与圣经人物亚伯拉罕同名,然而,他未能像亚伯拉罕那样表现出对上帝的虔诚。人们不禁要嘲笑他;然而,他的痛苦处境以及丧子的悲哀却又令人欲笑又止。至此,人们会犹豫不决,无所适从。

    然而,菲尔丁却为人物和读者铺设了一条“绝处逢生”之路。在叙述了亚当斯夫妇如何痛苦,约瑟夫如何劝慰无效之后,亚当斯发现他的儿子并未淹死。很快,亚当斯又来了劲头,重新对约瑟夫进行说教,说基督徒应如何顺应上帝的旨意。

    对于孩子的生还,作者是这样写的。“前来传送噩耗的人未免有点心情过急。人们有时往往如此,我认为,这并非完全出于好意:看到孩子落水后,不是当即去抢救,而是直接跑到孩子父亲那儿,报告噩耗;他自己以为一切已经无法挽回,实际上则把救人的机会让给了别人。这种解释似能自圆其说。一方面是因为,整本小说中充满了一系列愚蠢和可卑的行为,这不过是其中一例罢了。另一方面是因为事情刚一发生就有人前来报信,如果报信人的形象能再丰富一些,描述事故的言语被直接转录下来,这一幕的节奏将更加“栩栩如生”,“维妙维肖”,但其感情效果将截然不同。孩子淹死这一情景将使读者大加悲恸,小说的喜剧色彩亦将消失殆尽。等水落石出之后,作为读者,我们不免会有被作者愚弄的感觉。然而,菲尔丁通过概说的方式,未添枝加叶,从而避免了这些不良的效果。


如果您喜欢,请把《小说的艺术》,方便以后阅读小说的艺术展示与叙述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小说的艺术展示与叙述并对小说的艺术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