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就职标志“学术北大”到“经济北大”的转变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章晓明 本章:他的就职标志“学术北大”到“经济北大”的转变

    在中国经济学界,人们时常不经意中将海闻和张维迎相提并论,称他们是北大的两个“少壮派”教授。他们不但年龄相差不多,所学专业也相同,而且都有海外留学的经历。海闻当年从美国回到母校出任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维迎几乎是同时从英国牛津来到北大,担任光华管理学院的副院长。两人在北大两个最重要的经济研究机构唱主角。因此当北大领导将海闻和张维迎双双提拔到学校高层的位置时,使好奇的人更加感到北大的这两个经济学“巨人”命运连在了一起。

    海闻和张维迎在上任之前,学校的财务由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主抓,校办产业由副校长陈章良主抓,而闵书记主动让贤,陈章良调至中国农业大学任校长,于是,学校经过层层审核,决定让精通经济和管理的学人海闻和张维迎接替他们的工作。海闻本身就是北大中国研究中心的副主任,而张维迎则身为光华管理学院的副院长。尽管校长助理的官职并非顶尖,但却有相当的发言权,甚至可操控北大经济命脉;而且根据经验推断,校长助理几乎就是副校长的热门候选人,经过一定时间的磨炼,将会顺利提拔为副校长,跃入学校最高层。有消息称,北大的这种异乎寻常的大动作凸显学校领导着意将传统的“学术北大”打造成“经济北大”。

    1993年,留美10年的海闻回到国内,中国市场经济的洪流感动了他,他与“海归派”经济学家林毅夫、易纲、张维迎共同发起并组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心成立一年后,海闻也正式回到了祖国,受聘于母校北京大学,出任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心主任是曾供职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是一个集研究、教学和培训于一体的非盈利性实体机构,当时主要是帮助一些留学有成的人回国发展。多年来这个机构聚集了一批杰出的“海归派”经济精英人才,规模也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丰硕,在中国经济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被称为国内经济学领域的科学殿堂,也令中央高层刮目相看。而取得这一切成就,海闻是功不可没的。

    有不少人担心,“以人为本”一直是北大精神之所在,但自学校有意打造“经济北大”后,校园的商业气息逐渐淹没了以往浓厚的学术氛围,这将无限伤害北大积淀百年的人文精神。

    海闻,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经济学博士。曾任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讲师、美国福特路易斯学院商学院经济系助教、副教授(终身职)。在美国期间,曾担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曾主持编写《经济学译丛》《国际经济学译丛》《现代工商管理丛书》等教科书系列。

    人们一定不会忘记,北京大学和它毗邻的清华大学在1999年就提出了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蓝图。北大还拟定了实现这一蓝图的时间表,即用17年的时间使北大与哈佛、牛津和哥伦比亚大学平起平坐,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有记者直接将这个问题摆到海闻面前,海闻出人意料地肯定了这一现象的积极意义。他认为,大学培养人才不仅仅是学术方面的人才,优秀的企业家群体也是现阶段高校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对社会变革需求的适应。向校园内延请优秀的企业家和各行业的成功人士对于大学生教育来说具有积极意义,可以给他们提供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成功楷模。现在一个大学生成为优秀的企业家一点也不奇怪,这正是观念和现实变化所在,对于社会发展至为重要。

    从中青年经济学教授中直接提拔优秀人才到学校领导岗位,这在我国的高校中还是不多见的。按照我国先前的惯例,中青年经济学学者大多埋头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很少被提拔到学校高层,直接参与行政管理。

    人民币升值并不一定能够解决美国的经济问题,直接解决美国的贸易逆差比逼迫人民币升值的选择更为明智。

    一般来说,一流大学的标准最终是以学术来衡量的,但有识者认为,如果片面抓学术并不能带动大学的全面发展,也并不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学术水平。从管理制度入手经营大学已成为各大学校长的共识,因而北大擢升年富力强的经济学家参与学校的管理,正是要利用经济学家的专长,打造全新的一流的高等学府。


如果您喜欢,请把《中国高层新智囊》,方便以后阅读中国高层新智囊他的就职标志“学术北大”到“经济北大”的转变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中国高层新智囊他的就职标志“学术北大”到“经济北大”的转变并对中国高层新智囊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