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结束语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张中行 本章:四○ 结束语

    一本小书总算写完了。关于写这样一本书,开卷第一回“缘起”里已经说过,本来可以不再费话。不过那是设想,现在是木已成舟,虽然不值得大惊小怪地说什么非始料所及;可是有些意思,为了对读者负责,交代一下似乎还不是多余的。

    主要是以下一些:

    (一)一共40个题目,用理应休息的时间,断断续续写了一年。在这段时间内,我决意不看任何有关作文的著作,不管是成本的还是单篇的。所以要这样,不是担心掠人之美,甚至作文抄公,而是想,所写纯粹是个人的一点点经验和想法,应该不广取众长,成为什么什么“折中”。折中,有好处,如概括而不遗漏,中和而不偏颇,因而会有平静无波的实用价值。但它也会有缺点,是万应锭,未必能治大病。这且不说,我的本意是献出一点刍荛之见,供惯于听堂皇议论的人们参考,如果搀上堂皇议论,本意就落了空。这有如开个土产店,卖土特产,如果扩大生意,兼卖进口货,土产店的牌匾不好挂是小事,重要的是土特产的性质和功用就因而模糊,这对正想用土特产的主顾说是不适宜的。因为考虑到土特产性质的单纯,功用的特殊,所以决心保持所有货色的土气、特气,不搀杂进口货。

    (二)“缘起”里说没有周密的计画,没有严密的系统。写完了,回头看看,发现像是也可以说是略有系统,虽然未必严密。安排大致是这样:二到九,共8节,是“绪论”,即概括地谈作文。一○到三五,共26节,是“本论”;其中一○到一五,共6节,谈“读”;一六到三五,共20节,谈“写”,是这本小书的重点,其中又分为四部分——由一六到二○,共5节,“总说写”,二一到二二,共2节,谈写的“内容”方面,二三到三二,共10节,谈写的“表达”方面,三三到三五,共3节,是从反面谈表达,即“不要怎样写”。三六到三九,共4节,是“余论”,谈“怎样教”。这里说明一下,等于把货色分别摆入不同的货架,这就可以略省读者的寻检之劳。

    (三)写完了,自己想想,有两点还要说明一下,以免读者看了,感到不能满足需求,疑惑作者是有意欺人。这两点是:(1)看法讲得多,办法讲得少,如没有像有些指导写作的书那样,辟专章谈“怎样描写风景”,“怎样刻画人物”,等等。这一方面应该向有此需求的读者致歉意,一方面也要略加辩解,就是,我一直认为,这些都是辨明方向,学有根柢之后神而明之的事;不能神而明之,专在雕琢上钻牛角尖,总是弊多利少。因为这样认为,所以虽然也想到有的人会有此需求,还是决定不谈。(2)所谈多是个人的私见,私见与偏见是近邻,因而它可能不妥当,甚至错误。因为有此可能,所以希望读者不要过于朴厚,听见什么都信以为真。——即使可信,也总当在自己的脑子里旋转一下,然后首肯才是。

    (四)明眼的读者一定早已看到,有些基本的或说绝顶重要的意思,似乎早应该谈而一直到最后也没有谈,那就是:执笔为文,必须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必须有为人民、为社会主义的目的;又须有素材,而素材是来自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所以不谈,不是忽略了,更不是轻视,而是考虑到:(1)这些都是自明之理,用不着再阐明;(2)这些是基本,却不只是作文的基本,譬如为人,处理工作,甚至处理日常生活,离开这些同样不成,因而深入阐明,就难免扯到作文的题外。所以考虑之后决定不谈。

    最后谈谈,承老友刘国正同志惠赐序文,老同学杜南星同志写读后记,我深感荣幸,谨在这里表示谢意。这点意思本不该在结束语里说,可是因为不另写前言,无处安放,也只好打破框框,写在这里了。


如果您喜欢,请把《作文杂谈》,方便以后阅读作文杂谈四○ 结束语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作文杂谈四○ 结束语并对作文杂谈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