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人情,这种特意的行为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策略,也是社会文化现象的浓缩。
“有事有人,无事无人”是生活中许多人常抱的态度,把朋友当作受伤后的拐杖,复原后就扔掉。此类人大多会被抛弃,没人愿意再给他帮忙。
只有懂人情味的人,才能获得“人情效应”这一微妙的人情关系的。比如说,给人帮助不能过于“挑明”,以免伤人自尊;帮助人不可过多,否则会成为对方的负担,双方再难维持关系。这种人只会用“互相利用,互相抛弃,彼此心照不宣”来推挡,而不去深思人情世故的奥秘之处,所以无法达到人情操纵自如的境界。
周恩来在人际交往中就很有人情味。长征途中,当时任民运部部长兼政委的杨立三,坚持亲自给重病的周恩来抬担架,他和同志们在饥寒交加中,抬着周恩来走出沼泽泥潭的草地后就累病了。19年后,杨立三去世,身为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坚持要亲自给他抬棺送葬。
1937年6月,周恩来在峡山遇险,护卫他的十多名警卫战士光荣牺牲。事后,周恩来和另外三个虎口脱险的同志合影留念,周恩来在照片背后写上“峻山遇险,仅余四人”。这张照片一直珍藏在他贴身的衬衣口袋里,直至病逝才被人发现。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就是周恩来的人格魅力。难怪在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时,围绕安卧在鲜花丛中的周恩来的遗体,群众的泪水把地毯洒湿了一地。难怪会出现十里长街送总理,长夜无言,天地同悲的动人一幕。
要让人觉得有人情味,获得人情效应,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同舟共济、同甘共苦
人们在一起共事时,大家同舟共济,共同的命运把彼此联在了一起,只要采取合作态度,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关照,是最容易产生感情认同的。特别是在困难环境中,彼此相依为命、共渡难关、情谊深厚,可能终生难忘,交情将更为牢固。比如,当年不少知识青年从城里到乡下插队,几年中大家一个锅里吃、一个炕上睡,哪一个人受了欺负,大家一起为他鸣不平,如此心心相印的共同言行,必然转化为深厚的感情,铭刻在各自的记忆中,不管日后分散山南海北,做了什么工作,但谁也不会忘记这段交情。
共事时间长固然可以形成深厚的交情,有时相处时间并不长,但只要同心协力,相互支持、彼此关照,能引起对方的好感,同样可以建立难忘的交情。
有这样两个人,他们在同一个单位上班,但是一个在策划部,一个在宣传部,平时并没有什么交往。有一次参加野营训练,他们俩人被分到了一个组成为小组成员。训练营每天走百里路,训练路上,他们互相帮助,同心协力,克服野营训练的种种困难,脚上打了泡,每到一地,互相帮助对方挑泡,买了吃的一起分享。就这样,十天后行程千里,圆满完成了野营训练,两个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其中的一位跳槽到外地的公司上班了。几年后,那位跳槽的同事还特意去看看曾经与自己同甘共苦的朋友。俩人见面,忆起当年一起野营训练,分吃一只苹果,一起追野兔子的情形,还是那么的高兴。你看,十天的交情,记了一辈子。
2、趣味相投是交往的桥梁
朋友好交,知音难寻。因为有共同的爱好、兴趣,才可能成为彼此交情的纽带。比如,都爱下棋,在路边棋场相识,相互成了棋友;都爱垂钓,在湖边相遇成了钓友……这样共同的东西把彼此召唤到一起,在共同切磋中,便结下了友情。
某小区的外面有一条清幽的小路,早晨常有人到这里跑步锻炼。老李和老姜都有跑步的习惯,每天跑步之后在这里相遇,然后一起散步,边走边聊天,由一般的寒暄到互相了解。两个人都有共同的爱好,都很喜欢书法和绘画,因此少不了交流体会看法,彼此虽没有物质的交往,只是一种信息和思想观点的交流,但依然有很强的吸引力,都觉得受益匪浅。时间长了,共同语言越来越多,形成了习惯,不管春夏秋冬,不约而同准时到这里会合。后来,老李调到上海还经常打电话来问候老姜,俩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3、不要做一锤子买卖
在求朋友办事时,有许多人存在这样的心态,对方帮自己办事,如果办成了,理所当然地要感谢对方,如果事情没有办成,就认为不必感谢对方了,甚至埋怨对方。其实,这种心态是不对的。对方即使没有帮你把事情办好,可能是由于某些客观的原因,但他可能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
交友办事,不管对方是不是把事情办成了,都要感激帮你办事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求人办事并不是“一锤子”买卖,这次由于某些原因对方没能把事情办成,可能下次有机会可以帮你把其他的事情办好。如果你认为对方反正没把事办好,用不着去感谢对方。好像无功不受禄,不值得去感谢,这样,对方可能认为你没有人情味,以后可能不会再帮你忙了。